close

央視談聖誕節:與其抵制不如創新 應與時俱進

解說:

你扮聖誕老人,我穿傳統漢服,你在外吃喝玩樂,我在校觀看傳統文化宣傳片。

解說:

一所學校規定,誰過聖誕節就處分誰,一地方教育部門發文,禁止在校園內慶祝聖誕。

解說:

“中國人不過洋節”,“抵禦西方文化擴張”,洋節年年過,今年爭議尤其多。

新聞1+1今日關註:沒有聖誕,隻有節!

主持人:

晚上好,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《新聞1+1》。

我們先來共同看一張照片,身後的這張照片,拍攝在昨天下午的6點半左右,是北京的傍晚時分,這是一個長安街上的情形,車堵的是水泄不通。昨天是星期三,怎麼會怎樣?其實很簡單,因為昨天是聖誕前夜。

我們接下來再看幾張照片,這是在北京、南京,還有在上海、天津拍攝的,你看這些照片上人們的笑臉,是真把這個節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來對待的。雖然他們當中的很多數,我敢肯定並不知道這個聖誕節的來歷以及它的內涵是什麼,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白天工作之後,下班之後馬上就投入到這個狂歡中去。

好瞭,在這些人狂歡的時候,我們也關註在西安有一所高校,那麼這個學校是禁止學生過聖誕節,而且據學生說瞭,誰要過就處分誰。請註意,在這個學校裡面還拉瞭一個橫幅,“爭做華夏優秀兒女,反對媚俗西方洋節”,這是西安。再來看,在長沙,這幾個學生穿的很漂亮,穿的是漢服,他們手裡面都拿著一個標牌,上面寫著“抵制聖誕,中國人不過外國節”。

那麼我們就說瞭,這個聖誕節的確它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是不搭旮的,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寒冬裡面,它為什麼會掀起這麼大的熱情?又為什麼有人會去抵制它?今天我們就一同關註。

解說:

這兩天,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陡然升溫,聖誕節,國人過還是不多?成瞭大傢議論的話題。

(2014年12月25日下午三點北京國貿)

市民A:

跟我們中國人關系不是很大,現在有些商業炒作的話喜歡把這個節日炒起來,我們的話平時工作比較忙,所以對這個關註比較少。

市民B:

有人約就去,沒人約我也不會特意去過這個節日,因為可以想象這種日子一定是消費場所都人員爆滿。

解說:

在北京國貿這個外企聚集的地區,對待這個西方節日,很多人並沒有安排時間慶祝。下午三點半,國貿所在的東三環車流量開始增大。事實上從昨天開始,不少出租車司機就感受到瞭路面上的變化。

出租司機:

今天長安街有點特殊點,有點堵的厲害。昨天主要是景點、娛樂的地方堵的厲害。

解說:

街道、寫字樓、酒店門前的聖誕樹和景觀,為這座城市營造著節日的氛圍,對於很多旅遊者,這樣的感受更加強烈。

外地遊客A:

北京畢竟是咱們中國的首都,在這個節日上,不管是我們住的酒店,還是商場,感覺到這個聖誕節的氣氛還是比較濃的。

記者:

你知道聖誕節是個什麼節嗎?

外地遊客B:

一個可以送禮物的節日。

記者:

送禮物的節日,誰給你送禮物啊4G遠端監控行車紀錄器

外地遊客B:

聖誕老人。

記者:

那今年聖誕老人給你送瞭嗎?

外地遊客B:

送瞭。

記者:

送什麼瞭?

外地遊客B:

書。

解說:

在北京王府井商業街,聖誕節的“節味兒”看上去更濃,不管是不是瞭解這個節日,往來其中的人們很多都樂在其中。

(大媽唱聖誕)

記者:

真好,您這是特意學的嗎?

市民C:

沒有。經常不是,每年都有聖誕節,就聽的來。

記者:

您知道聖誕節是個什麼節日嗎?

市民C:

是歐洲人的一個,就跟我們的春節一樣。

記者:

花是聖誕禮物嗎?

市民D:

對。

記者:

聖誕節您每年都過嗎?

市民D:六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

每年都過。

記者:

知道聖誕節具體是一個什麼節日嗎?

市民D:

這個還不太清楚。

記者:

具體聖誕節是什麼樣的節日,您知道嗎?

市民E:

什麼節?

市民F:

我在想。

市民E:

聖誕嘛。

市民F:

耶穌誕生。

市民E:

都過就過唄。我們不是非要過的。

市民F:

因為我從小就過,就習慣瞭吧。然後到處的裝飾挺好看的,就買,逛唄。

記者:

過聖誕節和過中國的傳統節日,在心情上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嗎?

市民F:

不一樣可能聖誕節跟朋友,或者跟男朋友那種吧,然後春節就是跟傢人的那種感覺。

解說:

吃飯、互贈禮物、購物成為大多數人歡度聖誕節的方式,為娛樂聚會找一個理由,也是很多人對聖誕節的感受。

外地遊客C:

我們中國自己的節日都不怎麼過,反而是對一些國外節日比較看好。我還是希望我們國人最好是把我們自己的節日搞起來。

主持人:

聖誕節,本來它是一個宗教的節日,是一個舶來品。在全球范圍內,慶祝聖誕節的人要比信仰基督教的人多,這是一個全球共性的現象。那麼今天我們也看到這個《環球時報》上有這麼一個評論,它說,中國主流社會應當反思的是什麼呢,中華文化過於嚴肅和緊張的問題,那麼中國的節日還是有點少,用來放松的節日,還有非節日的安排,尤其是我們的短項。

那麼為什麼聖誕節這樣的一個舶來品的節日,在我們國傢能夠這麼迅速的就開始流行,這裡面的確是可以有一些思考的東西。

接下去我們就連線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張頤武,張教授您看,剛才我們也看瞭,有一個評論,說中國的節日,整體就是中華文化過於嚴肅緊張,這是不是能夠解釋為什麼越來越的中國人,尤其是中國年輕人願意過西方過來的各種各樣的節日?
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:

我想這個聖誕節的熱烈的氣氛,一方面是我們太缺少年輕人之間互相相聚的(節日)。我們的節日一般的都是傢庭的聚會,傢庭的團聚,然後傢裡團團圓圓過節,這個是春節、中秋都賦於瞭這樣一個重要的意義。但是我們缺少年輕人之間,也不用放假,但是大傢在晚上出來歡聚、放松,然後把自己整年的這樣的辛苦的心情放松一下,獲得一種樂趣,這樣的節日我們往往比較少。

另一方面,其實聖誕節在中國已經經歷瞭一個本土化的過程,其實把它的宗教背景已經淡化瞭,我們現在的象征符號,像聖誕老人、聖誕的車、裝點的燦爛的雪景,其實都是渲染一個活躍的氣氛,把冬天裝點的更美麗,讓大傢能夠輕松的快樂的渡過這個冬日的夜晚。然後它又充滿瞭音樂,也有來自西方很多時尚的電影,這些渲染這些氣氛,都給我們過節增加瞭一些氣氛。

主持人:

張教授,您看,因為這個西方人過聖誕節它裡面就有一個宗教背景在裡面,到瞭我們這,您剛才也說到瞭,這個宗教的因素基本上抽幹凈瞭。那麼現在對於中國人來說過這個節,過的是什麼?圖的是什麼?

張頤武:

我們都會感受到,一般年紀大的人,或者是比較成熟的穩健的人,他一般對這個節日的興趣其實並不是很大,你會發現很難見到非常成熟的老人來過這個節,除瞭比較少數的人之外,很少有這樣的群體。但是主要的你會發現在各個消費的場所,在各個大的購物中心裡面,在餐飲的店裡邊看到的都是年輕人。他們過這個節,一是放松心情;第二個是獲得一個和朋友相聚的機會。用這個節作為一個由頭,把自己的心情放松,把自己和朋友的聚會找到一個不可不去的由頭,這樣的話大傢都非常高興。所以我想我們的宗教意味並沒有那麼濃,其實是借別人的瓶子來裝自己的酒,把年輕人之間相聚有輕松快樂的一面在這個時刻展現出來。

主持人:

謝張教授,聖誕節這些年是很多年輕人年年過,爭議也年年有,但是今年的爭議明顯多瞭一項新的內容,就是有的地方在抵制這樣的一種聖誕節,怎麼回事兒?繼續往下看。

解說:

有的人在歡天喜地過聖誕節,而有的人則禁止大傢過聖誕節。

今天,《華商報》一篇關於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,並組織看傳統文化宣傳片的報道,引起瞭輿論的廣泛關註。根據報道,在昨天的聖誕夜裡,學校從晚上7點鐘就開始封校,即使是有請假條也不能外出。學生們不但不能外出歡度聖誕節,還被組織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。除此之外,校園內還掛出倡導不過西方節日的標語。

實際上,在昨天下午,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團委就在官方微博上,發表瞭一篇“不盲目崇洋媚外,爭做中華好兒女”的文章,稱很多人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西方節日,而“祖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正逐漸消失”,希望大傢“不能忘記我們祖國的優良傳統”。

學校這番舉動,不但引起瞭一些同學的抱怨,也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,西方節日應該被這樣禁止嗎?

同樣在昨天,在湖南長沙一條古色古香的步行街——太平街上,突然出現瞭5名年輕人,他們身著漢服,手舉抵制聖誕標語的牌子,他們的出現在當時吸引瞭很多路人的圍觀。當時正在現場的中新社記者楊華峰有相機記錄下瞭這個現場。

(電話采訪)中新社記者楊華峰:

昨天街道兩旁到處都掛出聖誕節的一些祝福語,還有人正在發蘋果,然後他們剛好就在那裡舉牌,我覺得這個畫面很沖擊。然後好多人就圍上去,全拿手機、相機在拍,很多市民都說這個好,就應該抵制外國的節日。

解說:

這五個人分別來自長沙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學生,他們自己租借服裝,制作字板,走上街頭,一站就是近兩個小時,而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關註中國傳統節日。

(電話采訪)活動小貨車行車記錄器推薦參與者萬昌盛:

我們突然一下就感覺到,我們傳統的東西越來越被沖淡瞭,而這些舶來的這些節日越來越商業化,所以我們想倡導回歸傳統,理性過節。我們是通過這種“抵制聖誕”、“中國人不過外國節”這種話語,把這個觀點能夠鮮明地把它拋出來,用舉著牌子,穿著漢服的形式,表達我們回歸傳統這樣一個意義。

解說:

還是在昨天,浙江省溫州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學校發出的一條,關於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聖誕有關活動的通知短信,則在更大范圍內對聖誕節說不。

鄭上忠:

目的還是希望全市中小學校能夠對傳統節日,對我們中華傳統節日引起高度重視,因為現在有些洋節日,我們要去瞭解它,但是不能過熱。因為現在有些學校把聖誕節它這個整個活動把它當做一個節去做,這個就沖淡瞭我們對傳統節日的一種重視。

主持人:

剛才我們說瞭聖誕節這樣的一個在西方有宗教背景的節日,進入到中國以後,被我們改造成瞭一個年輕人自己的節日,是年輕人願意過的節日。但是剛才的短片我們也看到,有些年輕人主動不去過,那麼也有的學校去抵制年輕人去過。那接下去我們就請教一下張教授,您怎麼看學校不讓孩子們、不讓年輕人過聖誕節這個舉動?

張頤武:

我想有些年輕人自己他不喜歡過這個節,這是他個人的選擇沒有問題。而學校這樣做,當然也有它弘揚文化、關註傳統節日的這樣子善意的用心,但是不是需要采取這樣的形式,我覺得還是可以商榷的。

因為過聖誕實際上它也並沒有比如說強化這個西方宗教這樣的意味,實際還是年輕人相聚、歡樂的聚會,然後大傢一起找一個由頭來體現出自己愉悅的心情,這樣一種活動是不是需要用這樣的一種非常強烈的方式,搞的非常緊張,我覺得倒是可以商榷。

主持人:

那麼學校的這種舉動實際上也引發瞭一些人的一些爭議,比如說我們做的這個調查,說對於禁止,像學校這種說聖誕節進校園,你怎麼看?我們看到有多數,有65.9%的人選擇支持,說應該守護中國傳統節日,抵制洋節。然後呢,隻有34%的人是反對,因為說這是個人自由,不應該幹涉。也就是說絕大部分選擇是支持學校這種做法的。

那麼再有一個調查說怎麼看待中國人慶祝聖誕節這種現象。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是憂心忡忡,還是應該重視弘揚我們自己的文化。少一半的人認為,不需要憂慮,因為就是多瞭個放松娛樂的日子而已,您怎麼看?還是壓倒性多數的人覺得應該抵制,抵制對?

張頤武:

我覺得這可以體現我們社會其實還是對自己的文化有很深入的認同,就是覺得我們擔心我們的傳統文化、我們的身份、我們的價值觀受到西方文化這種沖擊,這個我覺得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個現象。

但是另一方面,我倒覺得現在聖誕節的這個狀況,不是像我們想象的,它是西方的價值觀或者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的一個非常具體的體現。主要還是年輕人之間借這個由頭來歡聚,然後用這些文化符號來表達一個活躍的狀況。

那麼現在其實中國的節日,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多也都走向瞭世界,隨著華人在全球的移民的這個數量眾多,然後隨著我們的文化的影響力的增長,那麼現在比如像我們的春節,在很多國傢,現在也變成一個非常活躍、有意思的節日。人們也會借用春節的一些符號,但這並不意味著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瞭解。

所以我想過節這個事情,一方面我們當然要倡導傳統文化、傳統節日的意義,讓更多的人來瞭解中國傳統節日,對我們自己生活的這種高度的價值。但另一方面,我覺得對過洋節這個事情,可能也不必過於緊張。當然我們可以更多地來宣傳我們的傳統節日、傳統文化,但另一方面對過洋節我覺得保持一個開放、包容的心態,因為中國人他是很善於把外來的東西變成自己文化內部的東西的。

主持人:

好,在昨天《環球時報》上同樣有一句話說的很準,它說這個對於年輕人來說,其實他們在聖誕節還有情人節,它們在中國既是節又不是節。因為年輕人把它們當成自己的節過,用不著回去看老人、與大傢庭團聚的義務不用履行。另外一個這也說明什麼呢?年輕人鐘情聖誕節是一種潛意識,就是放松而減脫這種壓力的潛意識的一種釋放。

那麼好瞭,洋節日的流行其實反映瞭是我們國傢傳統文化的一些不足之處,那麼它的流行說明年輕人是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的,那麼接下去我們又該怎麼去應對?怎麼去做呢?

解說:

“快改密碼”,今天下午,各大門戶網站轉載的12306官網確認大量用戶信息泄露的消息,給一些本就搶不到春運車票回傢的人又添瞭不少堵。

侯婷:

就8點進去的那一瞬間,就是無票,就是什麼票都沒有,那一秒頁面不管你怎麼刷都是沒票。

解說:

對於很多工作在異鄉的人來說,當他們在享受濃烈的聖誕節氣氛時,或許還要惦記著春節回傢的車票。

侯婷:

像往年的它提前20天,如果買票我也是提前20天開始著急、上火,提前60天如果買不到,那未來兩個月我心情都很低氣壓。

解說四鏡頭行車記錄器

與開開心心、無牽無掛、盡情享受吃喝玩樂的聖誕節不同的是,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提春節就覺得沒臉回傢。昨天出版的《人民日報》刊發瞭一篇題為,那些“沒臉回傢”的年輕人的言論,引發熱議。年輕人“沒臉回傢”,反映瞭怎樣的社會心理?

今天出版的《人民日報》再次就這一問題刊發瞭幾篇群眾來稿,無論是從制度呼籲多一些人文關懷,還是奉勸年輕人放下身價,都體現瞭當下年輕人在中國傳統佳節春節來臨時所面臨的現實壓力,為此,媒體還盤點瞭80後春節恐歸族的“九大怕”。其中怕催婚、怕送禮、怕外甥侄子、怕同學聚會排在前列。今年春節前夕,一名小夥子為瞭父母不再嘮叨,無奈征女友回傢過年。

記者:

你多大瞭?

征女友小夥:

我?25?

記者:

25?還不大呢。

征女友小夥:

周圍的鄰居都結婚瞭,村裡頭哪不著急啊。

記者:

有聯系你的嗎?

征女友小夥:

有。

記者:

有多少人瞭?

征女友小夥:

昨天有兩個。

解說:

此外剛剛步入職場的人,剛工作收入少,萬一年終獎再不到位,他們最怕見到的就是伸手要紅包的外甥、侄子瞭。

記者遊覽車行車紀錄器

小朋友,你今年拿瞭多少壓歲錢?

小朋友:

3500(元)。

解說:

除瞭恐歸、恐婚、恐紅包以外,隨著80後職場年數的增加,聚會也成瞭他們的心病。

(微電影片斷)

A:

首先你不能,穿這身衣服。其次名片裡怎麼也都有幾個英文字母啊。車那是必須的。

B:

班長。

解說:

湖南長沙讀者高亞洲題為“親情比面子更珍貴”的來信,被今天的《人民日報》選登。他在來信中說,在這個匆忙的時代,年輕人所遭遇的問題除瞭工作上的困頓,還包括情感上的空白,精神上的迷茫等方面,“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必須共同面對的“痛點”。時代痛感要靠改革、發展來舒解,也需要年輕人自己去找尋壓力出口。”

主持人:

剛才我們說瞭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過西洋節,但是我們通過調查可以看到,與喜歡過西洋節的2%相比,絕大多數將近7成的人還是願意過春節。

但是我們也看到,與剛才我們在短片中看到的年輕人的這種自由、快樂、浪漫相比,提到春節,可能更多的人選擇的是一種,覺得這是一種很累,甚至春節已經變成瞭那種劫難的劫。那麼在兩相對比之下,怎麼能夠提高自己本土的、傳統的節日的魅力,這個問題不知道張教授您怎麼看?

張頤武:

我覺得這非常重要,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主要是傢庭裡面聚會,缺少年輕人之間的互動、溝通,或者放松這樣的空間。所以我想將來我們在傳統節日的弘揚方面,應該多重視讓年輕人能夠充分地聚會、放松,並不是讓他每天在傢庭裡面聚著傢裡邊的,期望有一些節日可以滿足。

比如說我們像七夕這樣的節日,其實就有中國情人節的這個意味,現在雖然大傢說這個傳統上並不是個情人節,但實際上它的傳說故事,它的趣味性,其實就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年輕人來共同聚會、化解焦慮、壓力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節日。如果這樣的話,我們的節日,其實傳統節日也要有更多的有趣的色彩,同時也要有一些斑斕豐富的文化符號,那麼把中國傳統的這些經典的符號,創造性地轉化成年輕人喜愛的時尚符號,其實對我們文化的弘揚非常有幫助。

主持人:

好,非常感謝張教授。其實很簡單,與其抵制不如創新,讓我們的節日與時俱進。


8719

《新聞1+1》2014年12月25日完成臺本——沒有聖誕,隻有節!(導視)解說:你扮聖誕老人,我穿傳統漢服,你在外吃喝玩樂,我在校觀看傳統文化宣傳片。解說:一所
arrow
arrow

    meq842em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